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新成果发布
作者:中国出版…  文章来源:中国出版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1  文章录入:ghost  责任编辑:ghost

 

 

 

中国出版网讯:421日上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06)”的最新成果。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历时三个月,采取入户个人问卷调查法,调查的范围是选取了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280个全国城市中20个城市地区的年龄在18岁-70 岁的所有成年人,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本次调查共走访了37036户,最终成功回收问卷8312份,确定有效问卷8078份,有效率为97.2%

 

与上次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有效样本量从6000份增加到了8000份,在调查内容上还增加了对版权问题的调查。此外,研究报告还将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西安、济南、郑州和昆明等10个出版发行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作专题调查分析。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发现:

 

1.尽管有超过八成的人认为读书对个人越来越重要,但这一比例近5年来持续下跌。

 

本次调查有84.1%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有13.0%的人认为前些年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有2.9%的人认为是越来越不重要。但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比2001年的92%下降了7.9个百分点,降至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

 

2.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长。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我国国民识字者的图书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

 

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增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调查还表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读书时间也在减少。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使人“没时间”读书,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使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年人越来越“不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

 

3.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杂志市场前景看好。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识字者的杂志阅读率为55.3%,超过了图书阅读率。这说明我国杂志市场前景看好,在未来若干年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识字者的杂志阅读总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杂志7.4本。在杂志读者总体中,每年读过9-12本杂志的读者比例最高,占18.7%;其次为每年读5-8本杂志,占14.9%;每年读25本以上(即每月读两本以上)杂志的读者比例仅占7.4%

 

在国民主要阅读的杂志类型中,文化娱乐类杂志排第一,以26.2%的阅读率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家居生活类杂志(15.9%)。文学艺术类、时尚消费类和新闻时政类的阅读率也都超过10%,显示这几类杂志将成为我国杂志市场的主体。

 

4.国民对图书价格的接受能力在不断提高。

 

对一本200页左右的图书能够接受的价格所做的调查发现,国民接受5-8元价位的读者比例近年来在逐步升高,达到35.0%,居第一位;接受9-12元价位的读者比例则上升的最快,比2001年上升了15.6个百分点,达到31.6%;而认为“只要喜欢,多贵都买”的读者比例比2003年也有所提高,达到24.1%;而认为只能接受4元及以下的读者比例在逐步下降,2005年只有 9.4%。这显示出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对图书价格的接受能力近年来也有了明显提高。

 

此外调查还发现,城镇读者中从不购书的比例略有上升,而农村读者中从不购书的比例则近年来持续下降。

 

5.文学类图书是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图书类别,市场最缺的是环境科学类图书,而读者近期打算购买的图书中比例最高的是文化教育类。

 

本次调查显示,文学类图书继1999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居读者最喜爱的读书排序榜第一位后,于2005年再次居第一位;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书籍尽管排序下降至第二位,但是读者的提及率仍然持续上升,已经达到17.0%;在2005年的调查中,军事类图书、综合性图书和法律政治类图书,分别居读者最喜爱的图书排序榜第三、四、五位。

 

从读者购书情况看,在过去一年中读者已购图书在市场份额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和综合性图书。其中文学类图书的购买率由2003年的12.2%上升到19.8%

 

从读者认为市场最稀缺的品种看,2005年读者认为市场最缺的图书品种是环境科学类图书,其次是综合性图书,第三是农业科学类图书。

 

从读者今后打算购买的图书品种看,希望未来购买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的读者比例排在首位,打算购买文学类图书的读者排在第二位,打算购买综合性图书的读者排在第三位,政治法律类图书和医药卫生类图书则分别排在四、五位。

 

6.有超过60%的居民自认为知道版权这个概念,但有近半数的人不知道版权的具体内容。

 

根据本次调查,目前有60.6%的公众“知道”有版权这回事,而有39.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有版权这回事。对“知道”版权的被调查者中,进而问及版权作品的分类时,有38.4%的被调查者提及了“文字作品、书、报、刊等”,27.5%的被调查者提到了“音像制品”,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提及了“专利、商标、发明等”(4.2%)、“影视作品”(4.0%)、“软件”(3.1%)、“音乐戏剧作品”(2.4)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尚有近半数(48.4%)的人不知道版权作品所包括的具体类型。

 

由此可见,在自认为对版权概念有所认知的被调查者之中,有近半数人并不真正清楚版权作品的具体类型;另外一半自认为对版权概念有所认知的被调查者中,对版权类型的认识也大多局限在“文字作品”和“音像制品”两大类。从总体而言,公众当前对版权的认知尚处于比较初步的水平。

 

7国民购买盗版出版物的比例开始趋于下降,我国打击盗版取得了初步成效。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国民购买盗版出版物的人数比例第一次出现下降势头,从2003年的46%下降到2005年的45.5%。其中城镇居民盗版购买率下降了4.6%,农村居民盗版购买率下降了0.5%。这说明我国打击盗版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正版观念开始逐步树立。

 

从国民购买盗版出版物的类别看,2005年人们购买最多的仍然是盗版的音像制品,其次是盗版图书、再次是盗版软件,然后是盗版的教材教辅。与两年前相比,2005年人们购买的盗版音像制品增加了,而盗版的图书、教材教辅和计算机软件减少了。

 

在人们购买盗版出版物的原因中,图“便宜”的频次还是排在首位,图“方便”排在第二位。倒是“不知道是盗版”的频次比例有所上升,可见大部分人还是图“便宜”、图“方便”宁愿去买盗版,也有一部分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盗版出版物。(记者:卫朝峰)

 

相关链接: 

本课题组办公室联系人:徐升国

电话:512592558308

邮箱:[email protected]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