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事业部制打造高效的流程模式——试析出版流程再造中的事业部制 |
作者:周蔚华 文章来源:2004年第1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8 10:13:06 文章录入:ghost 责任编辑:ghost |
|
目前,中国出版领域正面临着所谓3C(即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的挑战:①出版企业面临着从以生产或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即读者(customer)为中心的转型,图书市场瞬息万变,且供大于求。②出版社竞争(competition)更加激烈,不仅有国内出版企业之间的竞争,出版社和其他潜在进入者或替代品企业的竞争,还有国内外出版者之间的竞争。③出版业的产业环境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change),出版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等,已经不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出版企业开始探索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或企业再造,事业部制即是着眼于此的一种有效的企业结构形式。 出版企业在进行再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以顾客为导向,每个环节和流程都应以满足读者或者顾客的需求为依据,所有流程的出口都要以读者的需要和服务于读者为中心,向顾客提供高价值产品。②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使得出版企业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更为顺畅,减少摩擦,使整个运转的效率更高,质量更高。③以人为本,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发挥每位员工,尤其是核心岗位骨干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 按照授权的程度,可以将事业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的“自主事业部制”或“联邦事业部制”。这种类型的事业部制,各事业部有自己的管理层,他们具有“自主经营权”,能够自行负责事业部的运营、绩效,承担出版社的责任,它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能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另一种是模拟分权式事业部制。它不是独立的经营实体,而是一种“事业部门”,有单立账户的“独立核算”,对自身经营的盈亏负有责任,“事业部门”之间也存在“结算关系”,以内部模拟市场的价格作为核算的依据,而外在的社会市场价格只具有参考价值。二者各有利弊,很难说哪一种更优,关键取决于出版社的管理规范程度和控制力。 出版事业部是按照专业出版方向划分的,但它又不同于过去的专业编辑部。从名称上看,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不同:从性质上说,事业部是授权经营部门,它要以效益为核心;而编辑室是编辑部门,以编辑加工书稿为核心。从业务范围上看,出版事业部的业务范围包括选题策划、书稿加工审读、装帧设计,同时要对出版物的定价、印数负责,对出版物的销售折扣、渠道等有建议权,此外还要负责制订出版物的营销宣传方案,负责出版物的促销工作;而编辑室则主要负责选题策划和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对其他方面则不承担责任。从授权权限而言,出版事业部除了有上述权限外,还有较为独立的用人自主权和财务管理权,而编辑室一般不具有这两项权限。 出版事业部的性质也类似于出版子公司,它都是总公司全额投资的公司,各项业务活动都要受总公司的领导、监督和支配。但出版事业部又不同于出版子公司。两者的区别是:子公司相对于母公司而言,是完全独立的经营实体,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出版事业部则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它虽然独立核算,但与其他事业部或其他部门是一种模拟市场关系,并未形成真正独立的经济核算关系。 出版社对各个出版事业部的管理模式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在运营中,出版社里主要控制几个关节点:①控制入口,出版社规定了不同事业部的出版范围,出版社所管的是选题的规模(总量)、结构、重点和效益等。②控制出口,出版社要对出版物的渠道、流向、折扣等进行管理,避免各事业部为追求短期利益而进行不正当的恶性竞争,从而损害出版社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③控制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社主要控制成本支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达到控制出版物的质量的目的。 出版事业部制也存在两面性,运作不好,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①事业部制本质上是一种分权模式,它在有利于调动一线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和短期效应。各事业部为了本事业部的利益,向总社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资源倾斜。或为了完成社里下达的任务,获得当下的收益,往往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开发见效快的短线产品,而对于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长线产品,选择放弃。②事业部之间如果协调不好的话,容易分散出版社的精力,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窝里斗”现象。例如,在有些交叉领域,往往各自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