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读研]
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或许,酸甜苦辣只有真正走出国门的人自己心里明白。漂洋过海去追求理想,地球另一端的学习生活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去向往,并为之奋斗呢?本栏目特开辟“人在国外”留学系列,请身在海外求学的莘莘学子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温哥华那一场华丽的“冒险”
——我在加拿大读新闻
张甜甜
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
2006年9月,当我拖着两个大行李箱,怀里揣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入学通知书,顶着蒙蒙细雨举目无亲地走出温哥华国际机场时,出国留学的兴奋之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恐惧、茫然、期待和思念,五味杂陈的感觉和着温哥华的小风扑面而来。10个小时之前,我在沈阳机场潇洒地与家人挥手告别,随后自己却在飞机上哭了个稀里哗啦。不过想到凡事都有第一次,短暂的离别之情又被一贯的“大无畏”精神取代了。仔细想想,我的朋友们都在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而我只不过走得远一些罢了。顶风冒雨与时差抗争着办完入学手续、银行户头、保险等事宜之后,来到我在温哥华的第一个家——一位印度老妈妈的家里,开始我的海外求学生活。
都说温哥华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初到温哥华前两个月,这句话被我奉为真理。夏末秋初的温哥华天蓝蓝海蓝蓝,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绿树青草让人心旷神怡。然而随后,枫叶由绿转黄、由黄转红,经历了漫天飞舞满地落红后,温哥华的雨季来了——劈头盖脸的下了两个多月雨,我的好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无法抑制地爱上了这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美丽城市。我的住处离学校很远,坐公车要一个多小时。考虑到天气、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和公交车里那种难以忍受的蒸汽浴般的环境,我决定搬家到大学里住。
尖子生云集是UBC的特色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是加拿大西海岸规模最大的大学,每次和国内的朋友提到学校名字的时候,大家总会自然而然地问上一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有什么关系啊?”老实说,除了名字里面恰好重了几个字外,就再没有任何关系了。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是由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翻译过来的,简称UBC(许多华人称之为俾斯大学),是加拿大规模第三的大学。
初到UBC的时候,我便由衷地感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果然实力非凡!UBC的主校区独占温哥华地区的整个西海岸,有1000多英亩,校园外另有12000公顷的森林和农场。
UBC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相当齐全,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加起来一共有20多个院系,其中生物等学科的建设在国际上位于前沿。UBC大学的科研很出色,17个研究生院、50个研究中心、8个跨学科研究组织及3个医院从事着4000多个研究项目,从政府、工业、到非盈利组织,每年吸引2个亿的资金。
UBC的硬件设施也非常强,图书馆是全加拿大第三大的图书馆,除此之外,还拥有美术馆、博物馆、标本馆,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有250个俱乐部。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图书馆和体育设施了。UBC的主校区有11个图书馆,其中的Koerner Library 是我的最爱,对于出身新闻而又热衷媒体的我来说,这个图书馆简直就是个天堂。Koerner Library 落成于1997年3月,占地面积17200平方米,这个图书馆主要收集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藏书大概80万册。对于崇尚体育运动的加拿大人来说,大学的体育设施建设是一丝不能马虎的,高尔夫球场、游泳馆和健美中心为学生们提供了在学习之余休闲健身的最佳去处。
在加拿大,平均成绩在80分左右的学生才有资格觊觎UBC的大门。而即使入了学,20%~30%的学生也会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尖而又尖的学生是UBC的一大特色。UBC十分重视半工半读的合作学习项目,早在1995年就为文科、商科、应用科学、理学和森林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各项实习课程。
UBC现有学生人数4万多,其中包括本科生3万余人和来自全世界138个国家的5千多名国际学生,可以说UBC就是加拿大多文化社会的一个缩影。
新闻研究生院重视实践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的大学可谓少之又少,而在这其中开设新闻学院的大学就更加少了,但UBC却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UBC设有新闻学院的研究生院,却没有本科学院。新闻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星岛基金会资助成立的。星岛新闻学院的办学理念建立在这样一个宗旨上面: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出众的学术背景,更要有出色的新闻技巧。因此,完成学位所需的课程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学术性的,而本科学位属于人文或科学或是拥有记者经验的学生则会被优先考虑录取为该院的研究生。星岛新闻学院主要教授各类媒体调查、报道以及写作的基本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当前的新闻课题上,尤其是新兴媒体对传播的传统途径的影响;而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主要有5个核心领域可供选择,分别是“编辑室实践”、“媒体研究”、“定向研究”、“论文”、“调查和特写文章的研究及写作”和“新闻业外的学术研究”。每一部分都由研究会、工作小组、讲座和研究班组成。
文科学院的研究经费并不像理工科学院那样丰厚,但是星岛新闻学院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资助,共有14种奖学金可以申请,奖金额度也从500加元到10000加元不等。当然这些奖学金的申请是比较有难度的;不过一旦申请到,就可以支付每年10000多加元的学费了。
与其他的大学相比,UBC的申请截止日期不是一般地早,每年秋季入学的申请日期截止在当年的1月1日;如果想申请到奖学金的话,那么截止日期又要提前1个月。对于国际学生来说,UBC对学生的语言要求因学院而异,而新闻学院对于语言的要求永远是所有学院中最高的一个。星岛新闻学院对于学生托福成绩的要求是笔考最低600分,机考最低250分,而与美国不同的是GRE的成绩是不需要的。
目前,我在UBC读硕士预科,为期1年。其实并非所有的留学生都一定要先入预科,预科只是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一个过渡期,让他们习惯这里的学术氛围和文化背景罢了。念预科的时候,大家不分专业,都在一起上课,主要学习一些学术技巧和研究计划方面的课程,比较注重基础课程;平时的作业和学习方式多为专题研讨会、学习小组,实行导师制。正如大家所认为的一样,国外研究生院的课堂氛围是非常轻松、随意的,老师们大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即使你说错了,老师也会报以微笑;有的老师甚至一边讲课一边吃苹果……但是这些老师都比较注重礼貌,当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其他人私下议论,老师们就会立刻示意大家安静。
公寓楼像小型联合国
生活在温哥华的开销要远远大于其他城市,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其他地方相比,BC (British Columbia)省的税较高,以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名牌效应”带来的高房价。由于UBC地处温哥华地区西海岸,距离温哥华市中心只有30分钟的路程,绝佳的地段加上毗邻名校使得UBC周边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100平方米的两居室公寓每个月的租金近2000加元;校内的公寓相对便宜一些,但也要每个月500~700加元,所以,我的大部分同学和朋友都选择居住在温哥华东部或者温哥华以外的本拿比和列治文地区。虽然每天上学放学要在公车上花费1~2个小时,但是却可以节省下一大笔开支。
我所居住的Gage Tower是UBC校内最便宜也是最古老的公寓楼,这个公寓楼建成于70年代,每个单元由6个人共同分担。与国内不同的是,同住的室友并不是按照学生专业划分的。学校规定:每个单元6个学生中必须有1个国际学生。这种规定也体现了UBC的文化多元性。就拿我的室友们来说吧,她们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心理学、数学、人体运动学和物理学等。她们中有温哥华本地人,也有人来自维多利亚,还有人来自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住在Gage Tower就好像住进了一个小型的联合国。新年的时候,Gage会为学生们组织一场叫做“International Potluck”的聚会,参加聚会的人都必须带上自己国家的国旗,或是穿上象征自己国家颜色的衣服。参加这样的聚会是件让人很难忘的事,在这里我第一次亲身体会到那么多不同国家的人齐聚一堂的奇异感受,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文化鸿沟与误解。
这就是UBC,这就是温哥华,一座美丽的校园,一个美丽的城市。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一场新鲜而又华丽的冒险;而我,也已做好准备去迎接。
作者简介:张甜甜,女,200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现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预科。研究方向为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