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报载,开学之初,重庆的众多学校收到大量的低质、伪劣、盗版的教辅类图书,其质量之差、数目之巨,令人触目惊心。因为未有后续报道,许多详情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实际上,像这种事情经常出现在报端,决非只此一件。那么这些盗版图书到底来自何方,为什么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教师的名字和详细的通讯地址呢?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利益交易,可以让为人师表的教师置学生的利益和自身的职业道德于不顾?这样的一种交易方式到底损害了谁的利益?作为出版业界的人,应怎样看待这种类似的事件呢?
其实教育系统和出版系统是彼此依赖很深的相邻行业,图书作为文化知识的最主要的载体,成了彼此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图书既是教育过程中必用的工具,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积累。教师(作者)—审校—出版—推广—培养作者,出版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将教育一次一次地提升,并将其中最新的成果推荐给其他人。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出更严重的问题。所以教育系统的出版物消费惊爆“道德黑洞”,这不能不引起业界人士的深思。细究底里,大概有如下几种症状:
其一,出版单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或听之任之,或执法部门法办不力。 在许多出版社,版权管理方面的职能,一般归入总编办公室,“打击盗版”仅为其中的一项工作,极易导致督查不力,“民不报官不究”,而且盗版方要么“后台硬”,要么滑不溜手抓不着,一旦涉及官司,烦心劳神不说,且多是劳而无功。现在出版物的市场管理分别归属:文化局下属稽查大队,新闻出版局下属版权处,该两处为行政处罚;公安局下属文保分局,施行刑事处罚,但警力配置极其有限,如果异地破案,再碰上地方保护势力,令许多出版社望而却步,未敢轻易动用法律武器维权,导致教辅图书盗版猖獗。
其二,非正式出版物通过系统宣传和派发,挤兑正式出版物。 教育系统中的某些个人或部门,自行编制和印刷大量的教辅类印刷物,当教研员、教师开会时,就进行恰到好处的宣传,另由印刷厂或书商进行宣传推广、派发。这种印刷物定价低,折扣低,一般每印张定价为1.2~1.5元,发行折扣为4~5折,有的定价甚至低至每印张0.6元(美其名曰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但由于印制粗糙,环节少,成本低廉,均有不错的利益。从2003年秋季开始,规定只允许向学生推荐一本教辅图书,该类印刷物有力地挤占市场。另外,将这类印刷物的一些题型稍加改变,作为考试题目,倒是很现成,让老师省了很多心,所以颇受欢迎。
其三,教师甚至教务部门订购、使用盗版图书。 有的书商进校直销时就手拿两种版本图书,一种为正版,其售价为定价的60%,一种为盗版书,其售价为定价的45%,而两种版本的内容完全相同,印制质量不差甚至用纸更好些,教师没有理由不选用盗版图书。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图书销量小,出版社备货不足,而学校开课在即,有的教务部门就会向非法印制单位订购几百本的盗版图书,从而助长盗版之风。
其四,学校以印资料名义,参与盗版。 现在许多学校配有印刷一体机,由校文印室管理。如市场上有适用的图书,买回后自行翻印、装订,其费用由资料费中统一扣除。
其五,学校的相关部门和教师从书商处直接或间接拿回扣。 各级教育部门多规定了与学生配套教辅图书的种类数,每个科目只可指定一种教辅图书。同时教育部门或新华书店有一份书目下达,但其中的种类较少,而且版本较老,所以有很多的教辅图书要从市场上购买,一些直销商为了从中渔利,私下给回扣,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成了学校部门或个人创收的一条途径。
教育单位参与盗版图书,这是中国出版业的损失,但更是教育之悲哀,因为在这里不仅仅有“黑色的利益”,在这里更有“道德的黑洞”,吞没了是与非,模糊了对与错,混淆了正义与邪恶,也许只有用法律的武器可以捅开非法利益之网,才能保护出版社和其他人的合法利益,维护图书市场的正常竞争和秩序,才能护卫一切合理与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