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字符:
搜索类型:

您现在的位置: 广西出版杂志社 >> 文章中心 >> 出版业新闻 >> 业内动态 >> 文章正文
《中国民营书业发行概览》首发式在京举行
作者:中国出版…    文章来源:中国出版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

    1月11日,中国社科院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06年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等专家从不同层面就中国文化产业在2005年的发展状况,以及2006年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预测。 
 
    2006年文化蓝皮书全面聚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遗产保护、电影业、唱片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产业等系列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并对2005年的“超女”现象等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在全国推开 
 
    经过两年的试点,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体制改革的效应将全面释放,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将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文化遗产保护、电影业、唱片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产业等文化产业的改革,并对2005年的“超女”现象等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化蓝皮书认为,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在走进新一轮高增长空间。需要整体发展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发挥文化产业对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枢纽作用。 
 
    根据最新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大大高于预期。我国人均消费到2020年将可能实现年均10.8%的增长,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文化消费将真正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这两年来已经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下一轮消费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等等。近年来在我国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消费升级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充分说明,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枢纽性作用。 
 
    2006年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由技术和资本唱主角。由于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历史性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资本市场再度活跃,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打破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的重组,对文化体制改革产生巨大压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的建议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寻求产业发展新机遇,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形成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五”期间,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完成了“合法化”的过程,破题的意义大于实质性的进展;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来说,试点更是历史性的开端。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推开的第一年,体制改革的效应将开始全面释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及“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经过两年试点,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已经打开。我们深切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进入市场,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占领阵地,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我们也认识到,意识形态是文化产业的特殊价值属性,如果没有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产业所负载的文化价值是无法抵达国民的心灵世界的。因此,必须努力革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弊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2003年以来,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已经基本清晰;积极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事项和程序,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积极探索对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的新途径、新办法,探索解决文化领域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模糊、出资人不到位的问题,使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经济体制改革并轨。上述措施将理顺产业发展的环境,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可以预见,存量领域国有文化资产之间兼并、重组、整合的速度将加快,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我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产业格局将有利于政府对文化产业实施基于市场的内容监管,推动“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形成。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将融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框架,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统一市场。
 
    去年我国电影总票房将超过20亿 再超进口大片 
 
    文化蓝皮书认为,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预计将达到9.4%,而电影产值的增长却将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几年前曾因“保守”而饱受诟病的中国电影产业,近几年却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中开放最“彻底”、改革最“坚决”的领域。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惯性,加上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些年度契机,2005年的中国电影再次凯歌高奏。使中国电影产量再创新高,电影票房持续上升,电影投融资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提高,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以及获奖数双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继续扩大,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高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中国电影发行在2005年仍然没有改变由中国电影集团垄断发行进口影片、民营公司担当国产电影发行主力的格局。总体上来讲,中国还没有出现像好莱坞电影公司那样的具有电影投资融资能力、市场干预能力、国际市场拓展能力的大型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公司的规模和竞争力都明显不足。发行仍然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最薄弱环节,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电影生产与市场仍然存在明显的脱节,也导致了电影的市场赢利空间的狭窄。 
 
    影院虽然是电影的第一市场,但是,影院是电影市场的逻辑起点。相比制作、发行,中国的影院市场可能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更令人乐观、进展也最为迅速的环节。民营与海外资本参与影院改造、建设的热情持续升温,现代化多厅影院不断增长,数字影院及院线建设不断加快,这些都为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的扩张奠定了最坚实的硬件基础。目前,院线重组进入整合阶段,影院建设全面推进,国内影院市场的如期扩大在进口片和国产片数量同时增长的情况下,2005年将是近几年来投入新节目最丰富的一年。此外,200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预计将超过20亿。说明新增的票房主要来自国产片。预计国产片票房将达到全年票房份的60%,再次超过进口片。其中,数字影院的票房收入同比已有显著增长,海外市场的继续扩展。 
 
    尽管目前中国电影发展走势喜人,但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短缺,发行环节薄弱等都是制约中国电影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将达80.3亿元 
 
    蓝皮书对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2006年全球网上游戏营业额将达到56亿美元,而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80.3亿人民币。 
 
    文化蓝皮书认为,未来五年,娱乐市场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游戏将成为主流,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可成长71%,达到860亿美元,而“通过宽带网络和无线上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视频游戏和互动娱乐”将成为这一市场的主流。据预测,2006年全球网上游戏营业额将达到56亿美元,网络游戏市场的年增长率在100%以上,增长潜力巨大。 

[1] [2] 下一页  

  凡“文章出处”及“作者”处标注有“本站原创”或“出版广角”字样的文章,版权均为广西出版杂志社所有!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