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一些出版社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设立了所谓编辑项目责任制,实际上就是取消原有的编辑室人员组合,以每个选题为项目,每个责编为项目负责人,财务单独设立台账进行利润指标考核的工作模式。
在这种新的模式中,编辑较之以前被授予了相对增大的权力,如选题的自主权增大,只要有创利可能且不违反党的出版方针,社管理层便开绿灯。又如编辑在新的模式中被赋予了自主选择印刷厂的权力,并且能自主决定图书定价和谈判印刷工价。这项改革使责编运作的图书生产成本有较明显的降低,加上运作项目创利与否与责编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些措施的出台直接激发了项目负责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据笔者调查,某出版社在实行改革以前,主要靠与教材配套的教辅过日子,一般图书绝大部分亏损。实行改革以后,以前一直亏损的一般图书竟无一亏损,程度不同地都实现了赢利。
这种结果使社管理层喜出望外,进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提高了项目负责人利润提成的比例。于是,某些有市场运作基础的编辑,或是对市场需求较敏感的编辑,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才能与活力。编辑周期明显缩短,出书品种大幅增加。原有的编辑流程也被打破。在旧有的编辑模式中,编辑流程是这样的:提选题——组稿——案头编辑——发稿——印刷——上订货会征订。这种流程在计划经济市场短缺条件下是有效的,能有效地保证图书的社会效益与书稿质量。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图书产品在进入市场前没有经过市场需求的检验,进入市场后倘若销售不好,但木已成舟,产品已经成了书,结果造成压库。在市场饱和条件下,新的编辑流程在市场运作中应运而生:市场调查——策划选题——做模拟书——上订货会征订——组织作者写作赶稿——发稿付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市场。这种操作往往与多品种、小批量、快节奏、短时效相结合。一次运作往往是上十种甚至几十种书,靠大规模与快节奏出效益,是一种典型的“短平快”打法。
这种打法在市场上往往能够奏效,收到较好的市场效益,编辑个人收益也明显增长,由此在出版社内部形成一种示范效应。经济的驱动力是无与伦比的,为了在当年见成效,人人都打短平快,结果,在出版社经济出现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负效应:即有创新意识、有文化积累作用的精品选题明显减少,出版社弥漫着一种不问选题和书稿质量,只要赚钱便是好汉的急功近利空气。诚然,在市场饱和的条件下,能够创利已属不易,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的选择并不是很重要。但每个编辑都追求短期效应的话,势必对出版社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使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一个出版社的人才结构应是多样化的,既有反应快、懂经营的短平快高手,也有知识层次较高、案头编辑能力强的精品书专家。对后一类编辑来说,与其让他们扯蓬跟风地去打短平快(事实上,对这类编辑来说,这样做也是勉为其难而且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由出版社统一筹划一些面向市场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选题,让这些编辑来精耕细作。当然,在分配政策上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机制,使这些编辑能安心操作这些长效品种,而不会因为短期效益的失落而惶恐不安。
作为一个编辑个体,主攻一个方向的一条腿走路方针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但作为一个出版社,一条腿走路就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有些危险的。我们经常提到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不可替代不是靠模仿和跟风能够完成的,它必须具有长期独立研发所积累的较高的学术功力和一时半会难以跨越的技术门槛,因此,它必须是一个企业集中相对人力财力并需经一定时间跨度的产物。国内某些名牌出版社的看家品种都能畅销几年甚至十几年,除了少数是引进版之外,多数都是这些出版社积数年之功而独立研发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为出版社挣得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价值,其创造的利润也不是那些短平快产品能望其项背的。
由此可见,在饱和市场条件下的项目责任制有其明显提升企业赢利能力的利, 也有如控制不当造成出版社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弊,关键是出版社管理层对此要有很清醒的认识,扬利去弊,在激发项目责任人开拓市场的积极性的同时,注意整合力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种,使出版社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才是我们实行项目责任制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