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的陈先生还记得20多年前刚上大学时买书的情景:听说新华书店里新进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他一大早来到书店,发现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龙,许多人半夜就来排队买书。“那个时候书太少,一本好书大家都要抢着读,”陈先生说:“可现在书店里的书多得让人不知从何下手。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说:“我国图书出版发行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买方市场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图书出版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版物品种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出版单位的实力大为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图书出版单位由565家发展到573家,全国出版图书品种数由2001年的154526种增长到2004年的208294种,增长幅度达34.8%。图书出版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在增强自身发展后劲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增大。据2004年我国首次组织的全国出版行业增加值统计,2003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939.7亿元,约占当年全国GDP的1.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
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确定的重点图书项目共计1370种,还专门设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规划、“三农”读物出版规划、未成年人读物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规划、中国出版“走出去”规划、古籍整理图书出版规划在内的6个子规划。从规划来看,一大批高质量图书的即将出版将使我国出版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出版业会不断奉献出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品大量涌现 选题优化创新
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实施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规划项目共列入1606种,经过调整,最终确定为1552种。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规划和接近完成的重点项目1335种,占总数的86%,217种将延至“十一五”期间完成。邬书林说,在“十五”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重视项目的思想内容、学术价值、文化内涵,强调选题的优化创新,质量把关严格,因此出版界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图书,其中有150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许多图书具有填补空白意义和文化积累价值。比如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共9卷本,是第一套完整、全面反映中国物理学史的巨著,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没有物理学史的谬论,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数学丛书》12种,对现代数学的尖端命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赢得了欧美同行的广泛关注,其中4种被译成英文在欧美发行。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50卷,集我国军事专家学者数百人,用10余年的时间完成,填补了我国没有军事百科全书的空白。
除此之外,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都展现出中国出版业的高水平、高质量。
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中国图书出版业从2003年开始,把服务“三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出版了一大批让农民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好书。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农民增收口袋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农民增收金点子丛书》、北京出版社的《农民致富一招鲜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现代农民保健丛书》等,通俗易懂、直观具体、操作性强,受到农民读者的热烈欢迎。
版权贸易逆差缩小 交流方式推陈出新
随着我国图书质量的提高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出版社对版权输出的重视,长期以来形成的版权贸易逆差有所缩小。2005年,我国出版物版权引进共10894项,版权输出1517项,输出与输入比为1∶7.2,打破了多年来徘徊于1∶10的比例。令人欣慰的是,在去年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在参展形式、内容、交流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共达成版权贸易1496种,其中版权输出为615种,版权输出和引进比由原来的1∶10上升至1∶1.43,《话说中国》等图书的外语版权在法兰克福成为版权交易的热点。
一些图书出版单位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第一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在美国建立连锁书店,开发北美出版物市场;与美国出版公司合资在纽约成立大中华出版公司,输出辽宁出版集团图书版权,并与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出版发行公司进行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在纽约与当地出版社合资办出版社,用英文出版大学教材和学术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