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流通市场的“纯销(零)售”,由于当时寄销方式操作程序复杂,业务推广受到限制,统计退货指标的价值作用不大。国有书店执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后,按照一般商业规则,法人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不论进销业务发生的次数,均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如此一来,各省(区、市)新华书店销售总额和存货净值的重复统计夸大了市场主体的经营业绩,平添了业内人士对存货风险的忧虑。新华书店在经历了“三权下放”、“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等改革阶段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1995~2003年间,基层书店普遍存在同一品种多渠道进货现象。近年来,发行集团的组建,多元资本的进入和连锁经营的推进,使省级新华书店与市州县级新华书店的从属关系变得复杂且模糊,单纯地将这些年来省级新华书店与零售门店的调拨、销售数据进行剥离未免过于主观。虽然我们不能以推测定论,但也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图书发行业务流程:当一批图书经过出版社→发行所→省级新华书店批销中心→市州县级新华书店四个环节,各单位均按照“经销包退”方式核算“库存商品”,并采取供货3个月后“滚单结算”方式,则不能排除在某个时间段里,这批图书存在着重复统计存货净值的情况。
控制虚增的三个途径
从以上对库存图书统计数据的非真实性分析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出版业库存图书的真实情况应比社会各方面提供的信息要好。但是,为了遏制库存图书无序管理的现状,避免存货跌价损失给出版、发行单位造成无法预想的严重后果,各组织系统的经营管理者对库存图书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尤其应当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契约经济关系,改变货款结算方式
加强库存图书管理,首先是在社店、店店之间建立契约经济关系和改进货款结算方式。出版社通过研究市场的需求量来决定产品的印制量,书店通过预测消费者购买力来决定商品的采购量。需求量与印制量、购买力与采购量差异越大,越可能出现产(商)品脱销抑或积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社店通过图书发行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趋同,任何一方的工作过失都有可能导致某个或某些图书品种被市场排斥。
回顾10年中,社店之间尝试过单品种或全品种“发行总代理”的购销方式,这种方式是对征订包销方式的延伸。在缺乏宏观政策保护的情势下,社店双方反而更加注重维权,在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订立书面合同,建立了契约经济关系,在合作中履约而是。采取寄销方式流通于市的图书品种还没有引起供销双方的足够重视,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如供货方对发出货品的动销、滞销情况不甚清楚,对返品的处理陷于被动;收货方缺乏对重点、畅销、长销品种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实施。
出版、发行单位对库存图书的管理弱化与采取的结算方式不无关系。发货3个月后“滚单结算”虽然方便了业务审查、会计核算,却搞乱了社店的图书流转数据。事实上,采用此种方式意味着结算单据注明的图书品种数量已经被付款方买断。出版社收到货款相应减少了库存图书余额,不仅对“外库存”的管理失去控制,而且会在研究再版、重印、调剂图书品种时误导决策;书店自认为延迟了付款期,忽略了对代销图书品种动销率的跟踪分析,直到与供货方对账时才发现存货净值已经大于应付账款。
二、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延伸信息通用渠道
追溯我国出版业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业务的年代距今已有20余年,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行业内部技术标准不统一,形不成互联网,图书交易信息平台和通道尚处于封闭状态。书店业务员工作中最为头痛的两件事一是将订货会上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