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近千册推介书目搬运到“家”,案头进行分类筛选,手工标注和汇总预订、预分品种数量,再向出版社发出传真报订这样落后繁琐的业务程序;二是长期被出版社“一号多书”、“一书多类”和买卖书号造成发行政策不一致等现象所困扰,加上信息管理系统的采访数据和销售数据混淆不清,编制采购计划时感觉胸中无数,不知从何落笔。
新闻出版总署将建立行业标准作为《中国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实在是明智之举,众心所向。目前正在推行的《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对数据元素、流转单据的内容及交易文件要旨进行了说明;深圳巴颜喀拉出版在线有限公司与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教出版社等十几家出版单位及北京、深圳、云南等地区的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研究制订的商务信息交换规则和连锁经营组织营销分类代码亦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发业务管理系统,既要做到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又要注重供应链作业流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在短时期内,大量的、必要的科技投入和强制性的规范操作会给习惯于传统方式作业的人员带来压力与不适,但坚持下来,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出版社发行部门应通过信息管理网络及时、准确掌握进入流通领域的图书销售、退货、存货情况,正确判断地域差异性购买能力,发挥调剂功能,避免盲目造货带来的经济损失。书店批发部门应通过信息管理网络及时掌握出版社的出书动态及零售门店的动销品种和存货结构,编制出适销对路的图书采购计划,在生产者与零售商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三、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加强环节自律与协作
库存图书管理涉及出版、批发、零售三个重要环节。除了前边提到的,出版社需要正视的问题还包括:将编辑、发行部门划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环节后,管理权限过于分散,存货风险责任不清;产品推销方式落后,社会化分工意识淡薄,对发行渠道的维护不够,一些单纯谋求私利的做法损害了协作者的权益等。批发企业需要正视的问题包括:对供货商和客户的动态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析、监督机制,采购供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代销图书品种倾注的心力不够,对畅销、重点、长销品种的营销策划能力较弱;仓储分类管理缺乏合理性,退货管理处理处于无序状态等。零售门店需要正视的问题包括:对经营场所的地理、经济、人口、文化等环境的认知程度不高,环境特质与商务行为的结合度交差,一般图书经营业绩不理想;选择图书购销方式的着眼点不是放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上,而是保全既得利益,转嫁存货风险;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传统保守,卖场分类布局变化小,执行推广全民阅读的力度不够。
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表明出版发行环节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将有利于库存图书统计数值的回落。乐观看待我国出版业成功实践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过程,值得学习借鉴的方面很多。譬如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本地生产、全国流通、管理科学、持续发展的稳健型出版实体,从组建初期,就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明晰、团结协作和追求卓越,除了众所周知的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现代物流等举措,在图书动态管理和货款结算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性工作。各级新华书店经历了数度改革变迁和市场经济的检验,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按照集约经营模式组建的发行集团各有所长,高层管理者十分重视主营业务的创新经营,开展的社会文化活动多样化且更加贴近大众,正在酝酿之中的企业联盟与协作呈现良好的态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排除统计数据的误差,目前库存图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是一个管理问题。进一步开放的出版物流通领域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从业人员对于出版、发行环节企业化、现代化管理的意识会更加强烈,通过诚信经营、协同运作、遵章守则来改善库存图书现状已为期不远。
同时,我们期待在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部署、积极引导下,主管部门加快步伐,在建立与实施行业标准的进程中,尽早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适用的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报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