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广西出版杂志社 >> 文章中心 >> 出版广角 >> 俱乐部 >> 文章正文
身靠迷迭香藩蓠(外一篇)
作者:唐韧    文章来源:2004年第2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3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某一个时期偏重某一方面探索的规律。人们起先是,也只能是从现象入手探讨本能,到一定的时期,才进入探究本质的领域。正如毛泽东爱用的比方“两条腿走路”——人不可能两条腿同时迈动着走路(跳不是一般的行走状态)。而忙于探究本质的人们又会忽略对本能的观察。这正是法布尔被当时科学界遗忘的原因……原来科学界和别的界(如文学界、时装界等等)一样,也有当前时髦的思潮。
 

   如果用本体相似性的观点观照一下,文学的发展也有相似之处。最早的文学是现象的,观察性的,本能的,后来深入到挖掘人的社会本质,再后来挺进心理,再后来又注意到人的生物本能一面(如弗洛伊德创立而又由后人修正、发展的心理学派),于是心有戚戚,以为前人皆莫知此,便视凡研究生活现象者为“肤浅”。于是就有了对“私小说”的激赏,以为越“私”才越“本能”,越有文学价值。而且主张观照生活现象的一派,又贬研究心理、本能的一派尽为玄虚为低级。为什么就不能同时从两个方面深入人学?是否各有各的门户之见呢?
 

   今天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界,重视分子水平的研究的同时,又在重新兼顾本能的、现象的观照。用本能和现象的观照来提供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向,用分子水平的研究解释本能、优化本能(如基因治疗),它的发展正在改变现代医疗的许多观念和手段。
 

   文学也可以如是。现代派的心理观照如果和转型时代令人接应不暇的社会现象观察互为里表,写出人的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质互相交缠作用的状态,文学的面貌必然大幅度地更新。虽然人不能两条腿同时迈动,人的思维却应该能够办到。前两年看徐坤的《厨房》,觉得与看到过的许多小说都不一样,现在想来,或许正是有上述特色的作品,也许这会是文学进步的一个方向?

上一页  [1] [2] 

  凡“文章出处”及“作者”处标注有“本站原创”或“出版广角”字样的文章,版权均为广西出版杂志社所有!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