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出版是出版界的顽症,而少儿出版是重病区。治病先要识病,识病不准、不深就会耽误病的治疗,但是,讳疾忌医又谈何识病、治病?

少儿出版的重复首先表现在出版观念的重复。出版观念的重复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没有出版观念。重复的实质是没有差异、特色和个性。全国三十多家少儿出版社,其中不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出版观念。其出版行为没有灵魂,缺乏整体设计,东一 头西一斧子,实质上就是一种重复,而且是一种整体上的重复、根本上的重复。其二,模仿出版观念。自己没有或惰于创造,模仿就是捷径。前两年,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少儿出版异军突起,许多少儿出版社立即东施效颦起来。这两年,浙江少儿出版社势头强劲,众少儿出版社又从善如流一番。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少儿图书看样订货会上,许多图书都似曾相识。学习有必要,但是,把学习等同于机械地模仿,则失去了学习的本义,演变为出版观念的重复了。其三,乱用出版观念。一些出版社出版观念的确定不是基于对自身和全国出版业发展及图书市场情况的调研和分析,而只是到处借用一些现成的出版观念作为自己的出版观念。看一些少儿出版社的情况介绍,如果不了解实情,很可能被它们一套一套的出版理念和追求吓倒,可是进一步了解,便知道是纸老虎,是唬人的。
其次,少儿出版的重复还表现在出版方式和方法的重复。具体表现在:第一,一旦有什么新政策,连政策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就推出了自欺欺人的所谓新的出版方式和方法。第二,简单照搬出书模式。譬如,滚动开发一直是书业比较成功的出书模式,但是,如果不看对象,不考虑项目的张力盲目进行滚动开发,那么原项目不但会失去魅力,新项目也会因为含金量不够而夭折。第三,盲目套用一些出版社在出版方式和方法方面的探索性成果。譬如,有的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在北京或者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另外一些出版社也纷纷起而效尤,结果亏损不少,赔了夫人又折兵。又譬如,一家出版社操作某一畅销书成功了,经验之谈见诸报刊,于是,另一家出版社依葫芦画瓢,不知深浅就往里跳,吃大亏还不便言说。
出版物本身的重复是少儿出版重复的第三重主要表现。出版物本身的重复无疑包含重复出版物的内容和重复出版物的形式两个方面。这种重复出版的现象浮在水面,是大家最为了解也是谈论最多的。
重复出版危害多多,少儿读物的重复出版更是遗害无穷。
少儿读物的重复出版正逐渐让少儿出版走入死胡同,败坏了读者的胃口。读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而重复出版消弭读物的个性,重复出版物不但本身令人厌恶,而且会连带影响读者对原创读物的看法。重复出版之风日盛,读者的个性化日强,二者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是读物脱离读者,读者抛弃少儿出版。少儿出版没有了读者,也就没有了市场,必被自掘的坟墓所埋葬。更为严重的是,重复出版破坏少儿图书市场的秩序。原创读物的推出远比重复出版费财、费力、费神,其读物的质量也远高于重复出版的读物。这两类有着质的差异的读物同时存在于图书市场,重复出版的读物以其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往往蒙蔽了读者的眼光,有时甚至得到比原创读物更多的关注和销售量,给原创类读物造成致命的威胁,结果,图书市场秩序混乱,没了规矩,竞争者数量的无约束扩张可能整体性地毁掉一段时期的少儿出版。少儿出版社之间重复出版太甚,使得这块出版领域的门槛越来越低。门槛的降低为竞争者,尤其是资质欠佳的竞争者的进入提供了便利,竞争者的无限增多和整体水平的下降导致少儿出版的混乱和低质量少儿读物的泛滥。这种恶性循环的直接结果就是读者恨不得少儿出版总体消失。
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少儿读物的重复出版消解了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认同,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之脉可能难以为继。如果说少儿出版是一项负载理想和责任的事业,那么这种理想和责任的重要一部分就是传承、发扬和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少儿读物的重复出版意味着出版行为的短视,意味着出版实践缺乏理想和责任感,意味着出版者职业道德感的缺失和对服务主体的忽视和漠然,意味着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少儿出版的规律。一句话,这样的少儿出版舍本求末。它舍弃的本就是读物的灵魂,而它追逐的末就是读物文化本位之外的利益。大量重复出版的少儿读物充斥市场,是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漠然,甚至为了一些短期的利益还背离和诋毁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想到这些读物如何日益侵蚀孩子们的精神灵魂就让人不寒而栗。
少儿读物的重复出版令下一代的成长堪忧,令国家的未来堪忧。国外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的儿童在更早的年龄阶段就能够做到自我依赖和自我控制。在西方,在较大的范围内测定一个国家的成就动机水平往往用儿童读物中的主题作为研究对象,高的成就动机水平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重复出版生产的少儿读物本身就不可能体现出较高的成就动机,更谈不上对少儿进行高成就动机的引导和教育。这样的读物营造的环境和气氛如何培养少儿的高成就动机?如何促进国家的未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