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校馆藏书质量下降的现实,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向200多家出版社发出倡议,联合出版社——
6月底,一封署名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倡议书向200多家出版社发出。倡议书号召出版社不要直接向书商提供特价书。该公司中文图书联采部有关人员解释:“我们主要针对那些不具备馆配能力的中小书商和不法书商,不要搅乱原本已经很脆弱的馆配市场。希望出版社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来规范图书市场,减少特价黑洞。”
折扣作乱
馆配市场受冲击
随着高校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对图书馆建设愈益重视,近年科技、社科图书的采购量大大增加,几乎占到同类图书出版市场3至5成份额。馆配图书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科技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一些不法书商也注意到了这一商机,并且利用特价书进行恶性竞争,冲击馆配市场的良性发展。
“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做馆配市场已经好多年了,近一两年发现,图书压价特别厉害,尤其一些中小书商报价非常不合理。”谈到发出倡议的原因时,教图图书联采部有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他说,这些书商敢于以定价7折以下的折扣报价,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特价书。
他说,特价书永远存在,难以避免,因为出版社需要处理一些滞销书。然而图书的折扣越来越乱,导致中标折扣下降,书商本身的利润也减小。“书商为了保利,往往会采取‘选择性采购策略’,即只采购能拿到低折扣的图书,而不采购折扣偏高没有利润的图书。这就影响了新书的订购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往往买不到那些学术性强、印数少的精品图书,并进一步导致图书馆这些年的订到率在下降。”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几年教图公司在和图书馆的合作中,经常听到图书馆抱怨藏书质量和订到率的问题。经过调研后发现,近些年图书馆藏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与特价书的大量流入有直接关系。
据了解,一些书商利用个别出版社处理滞销书的疏忽,大量采购特价图书,然后在正价书里掺杂特价书。由于前几年图书馆、学校的经费紧张,导致一些图书馆购书不足。这些图书馆为迎接评估,保证达到一定的藏书量要求,选择购进一些价格便宜而品质又不错的图书,这无可厚非。然而图书馆很快发现,一些书商利用特价书进行低价竞标,在供书中掺杂大量滞销书,不愿意购进一些高校图书馆馆藏必备的精品图书。更麻烦的是,这些书商自身的馆配能力非常有限,因而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每年购书计划的实现。
特价泛滥
导致恶性循环
该负责人在接受采访中告诉记者,一些书商利用特价图书进行恶性压价竞争,导致目前馆配市场的折扣持续走低,这必然迫使书商要求出版社降折扣,压缩出版商的利润空间。随着恶性压价的加剧,书商对出版社利润空间的压缩也在不断加强,使出版社的风险逐步加大。
同时,特价图书市场的存在,使出版社的定价权威性受到质疑,而且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延后购买的心理,并导致新书滞销。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低价策略,也导致书商选择性采购策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出版社的库存增加,在第二年出版社不得已又以特价书的方式来处理库存。这就形成了整个图书市场的恶性循环——特价书发展,退书增加,出版社库存增加,特价图书继续增加。甚至有些书商将从出版社进的特价书以新书的形式退回给出版社,这种“特价进正价退”的策略严重损害了出版社的利益。
他说,特价书的失控,变相促使盗版盗印的发展:“正版图书在图书市场以‘特价书’的身份进行低折扣销售,客观上为盗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