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品牌、作者资源、渠道等方面不愿共享,人为地造成资源分割甚至浪费。并且,由于事业部的独立性较强,对它的统一调度有一定困难,这样,需要动用全社之力的一些大的项目或工程就难以启动或落实。③出版事业部,因工作上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容易产生相互争功、相互埋怨的弊端。④结构重叠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由于各事业部都是独立的经营单位,要有自己的一套人马,从管理者、策划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到编务“一样也不能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大增加了人员成本。以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在划分事业部之前,编务很少,事业部建立后,光编务人员就增加了近10人,这是一笔不小的人员成本开支。
在笔者看来,出版事业部制比较适合于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对于规模过小的出版社来说,实行事业部制,则不仅人力不足,分散了力量,而且会各自为政,必将像一盘散沙。而对于规模很大的出版社来说,应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总社是一个集团公司,而各个编辑室都应成为其子公司或者分社。出版事业部是编辑室向出版分社过渡的一种形式。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国内实行事业部制的基本上都是规模在100-500人之间,销售码洋在1亿-5亿元之间的所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目标都是向出版集团过渡,一旦出版集团成立,现有的事业部必将转变为独立的专业分社。这一特点在其他行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以实行事业部制而闻名的松下公司,近年来摒弃了事业部制这一“看家法宝”,代之而起的是分社制,这种组织变革对我国的企业也有示范效应。
三、一个案例
下面是一个出版社实行事业部制的流程再造案例,希望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事业部制这一组织形式。 该出版社原来的结构和流程是以编辑部为核心,以编辑室为单位,强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在流程执行过程中,有几方面的问题:①编辑室是一个“编辑”单位,它不重视对图书进行市场调研,不关心市场情况,它的考核体系以编辑加工稿件的字数为基础,编辑坐在家中等稿上门,等米下锅。而且从编辑到社长之间环节众多,要经过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辑室主任—总编室—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等多个环节。②从编辑部的书稿确定到发行之间环节众多:编辑室—分管总编(终审)—总编室—生产科—校对科—美编室—编辑室—生产科—储运—发行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瓶颈,出了问题分不清责任。③发行部实行流水线结构,重点放在内部的协调上,而真正对外开拓业务的人员很少,极大地弱化了市场开拓的功能。④相关职能部门成了行政指挥系统,对各个流程环节常常“管、卡、压”,以显示自己部门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剖,出版社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以绩效为评价指标,减少内部环节,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形成统分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结构。①加强了“两头对外”的力度,把原来发行部的线性结构变成放射状网型结构,在出版事业部中强化策划编辑的功能,使得出版事业部和营销部门都直接面向市场。②减少中间环节,把编辑流程的各环节(组稿、审稿和校对等)全部放到出版事业部,把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全部合并到出版印制中心(设计、排版、制版、付印等),把营销业务的功能扩大,业务员的职责加强,接单、打单、审核、催款、做账等环节全部在营销中心完成。③通过《出版事业部管理办法》对事业部的性质、任务、目标,事业部的选题管理、生产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规范,通过制定岗位说明书来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以业绩为中心的考核体系,能量化的环节尽可能采取量化指标考核。④把过去的管理部门改造为公共服务部门,职责在于根据规章制度来监督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并为各环节提供服务。改造后,出版事业部的流程环节大大减少,效率提高,直接面向读者和市场的意识和组织措施明显加强,各部门和个人的责权利比较明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