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执业敬业爱业。月平均工资在4万台币到5万台币之间的城邦期刊人,自然也是既编书又编刊,城邦以经营书刊为主业,共有员工近3000多人,在一间间格子框里看到那些气定神闲的年青人在苦苦用功,看看他们出手的稿件、审读记录、创意选择以及工作失误表格,让人感到一种秩序的稳定和神情的安逸。非静心不能做出版,非多才多艺不能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技术挑战,非别出心裁难以战胜业界对手而胜出。 专业提升渠道多多。员工们的专业基础提升,不仅仅得助于公会和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更主要依赖于自己的业余进修。在这里工作的员工除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外,继续的成人学历教育是每个人上不到尽头的学业。笔者和同业人士座谈时感到,他们的社长确实在思考社长的问题——如何做赢我这样一种期刊的定位和追求;他们的编辑确实在思考编辑的问题——如何获取和选择高质量的文稿和图片,如何有创意地把各种信息元素优秀和漂亮地链接,在他们的作品——产品的细枝末节中,常常能看到作为匠人的细心和别出心裁,作为再创作主体的独到见解,作为内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极为重视人力资源。这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头目,竟然是各杂志、各事业部最受欢迎的首长,尤其看出人力资源的金贵和重要。这些办刊人本身就是执著的事业追求者,锐意进取,责任心极强,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但他们认为忠于职守、取信社会,首先是做人的第一本位,做事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在他们的职业操守和人文追求中显得特别牢固,特别重要。 社会风气濡染出版业。笔者搭乘地铁时,在自动售票机前按钮投币,可是票就是不出来,反复几次不见效,问身边一个行色匆匆的过路女士,她不仅停下来帮助查找原因,而且当发现是一枚硬币变形导致售票机不能确认时,立即拿出自己的硬币换起那枚变形的,帮我们买好票。还有一次,我们在闹市区迷了路,被问到的路人竟帮我们绕过两个街口,直至我们辨清方向之后才离去。笔者猜想,城邦期刊人一定是这其中的类似的人,台湾杂志同业的员工可能都是这样的人,他们不浮躁、不虚妄、不空泛,既有踏实的目标追求,又有丰富的生活情调,这种人情、人性、人味的综合,是台湾社会的基调,也是台湾期刊业的基调。 做事业和专业的多面手。作为一个现代期刊人,台湾业界人士知道,仅懂得编辑出版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市场营销、阅读和购买人的心理,引导需求,满足需求。只懂得和掌握平面媒体运作的十八般武艺不行,还要通晓和熟练运用立体媒体、多维媒体,学会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学会多种服务本领,与其说这是市场压力的结果,不如说这是从业人员企求在更广阔领域中畅通无阻获得更大自由的追求。成为多面手,成为通才,成为精专业、会经营、有创新、通技术的多元人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